歷經(jīng)十年修繕保護與史料研究,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紀念館將于明天開館,7月1日起正式向公眾開放。
江寧路673弄10號,一幢磚石結構的石庫門建筑靜靜矗立。96年前,中共中央秘書處將這處房子租下,承擔了黨中央重要文件資料的收發(fā)、保管及中央機要等大量工作,周恩來、項英等人經(jīng)常來此閱辦文件、參加中央政治局秘密會議。
(資料圖)
這幢見證歷史的紅色建筑,歲月變遷中被完整保留下來。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紀念館,布展面積505平方米,陳列21件文物,打造裸眼3D沉浸式黨課,第一次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展現(xiàn)中共中央秘書處在上海的奮斗歷程。
超七成陳列得到修改與提升
靜安區(qū)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郭曉靜介紹,當時中共中央秘書處不僅是辦公機關,也是中共中央設立的地下文書檔案庫——中央文庫,保管了黨從誕生起直至1935年的2萬余份重要文書檔案,“比黃金還要珍貴”,從中央文庫建立至1949年上海解放,共計有十余位隱姓埋名的守護人,以及他們的家屬,共同完成了這項生死接力的壯舉。
過去兩年,靜安區(qū)委黨史研究室廣泛深入搜尋史料,補充完善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英雄譜”“藏寶圖”,相較2021年在舊址所做陳列,超七成得到修改與提升。
其中挖掘到的重要史料,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第一份關于檔案管理的規(guī)定《文件處置辦法》,1931年在周恩來推薦下,瞿秋白親自起草《辦法》,他在總注中特別說明文檔“備交將來之黨史委員會”。郭曉靜說,瞿秋白在“將來”兩字旁打了著重號,“這個著重號,表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堅守理想、堅持真理的精神,和革命一定能夠成功的堅定信念,故而彌足珍貴”。
在海量文史資料搜尋過程中,靜安區(qū)委黨史研究室找到了上世紀80年代原中央秘書處工作人員黃玠然、張紀恩來實地辨認舊址時的影像資料,正是通過這份資料,原原本本還原了當年建筑中樓梯的模樣;建筑外立面則遵循“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保護原則,恢復了清水墻、曬臺、平瓦坡屋面、山墻雕花、觀音兜等式樣,不僅還原面貌,更提升了文物價值。
用裸眼3D打造沉浸式黨課
1949年9月14日,最后一任中央文庫守護者陳來生雇了一輛膠輪車,裝上104包文件,親自押車,從成都北路步行送至位于江西路的市委組織部,由市委轉(zhuǎn)交華東局辦公廳,全部檔案完好無損……
搭配娓娓道來的深沉講述,彈格路、膠輪車、文件箱等畫面栩栩如生,近在咫尺。為了生動呈現(xiàn)歷史畫面,增強觀眾觀展的代入感,紀念館利用裸眼3D技術打造《中央文庫》沉浸式黨課。位于舊址二樓的廂房內(nèi),還有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學生不定期表演“瞿秋白起草《文件處置辦法》”為內(nèi)容的短劇。
“這是一座沒有圍墻的紀念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尤瑋介紹說,紀念館背靠著商業(yè)區(qū),歷史與潮流在這里交融,會有很多人慕名走進這座紀念館,然而要將歷史裝進人們心里,傳承紅色基因,則需要布展更精心、更用心。
紀念館不僅攝制了13分鐘專題片,還有全景式演繹與沉浸式體驗期待觀眾來打卡。“試運營時,沉浸式體驗得到了觀眾一致好評,在開館前又進行演出加講解的形式升級”,在忠于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圍繞房屋主人張越霞的自述和回憶徐徐展開。
據(jù)悉,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紀念館入選“建筑可閱讀”項目的紅色文化保護建筑。開館當日,依托紅色文化資源信息應用平臺上?!凹t途”,“紅途學苑”靜安專題也將正式上線,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全方位立體化展示靜安區(qū)紅色文化資源的內(nèi)涵價值和獨特魅力。
作者:周辰
攝影:葉辰亮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質(zhì)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