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欣怡
圖/主辦方提供
今年是“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10周年,廣州華僑博物館聯(lián)合江門市博物館共同舉辦的《鴻雁傳家書 濃濃家國情——廣府僑批專題展》于近日在廣州華僑博物館正式開展,將展至9月13日。
(資料圖片)
此次展覽分為“僑批沿革”“家國情深”“僑批趣談”三個部分,通過100余封僑批,以實物與圖片相結(jié)合的方式,深入解讀僑批內(nèi)容,揭示其蘊含的精神文化價值,為廣大觀眾生動展現(xiàn)華僑華人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真情流露愛家也愛國
僑批又稱銀信,是指海外華僑寄至國內(nèi)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和領取包裹的憑證,是一種信、匯合一的載體,盛行于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70年代。
“現(xiàn)父一路平安抵到檀香山埠……然后再付銀信報及到埠可也;到日本國時,故所以我同胞個個遵守國難,同胞個個并無有一個人上日本國,但我們要抵制到底……”
這是一封寫于1933年的家書,由美國華僑李道強寫給家中兒子。除報告赴美路途平安、叮囑妻子用心照顧兒子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篇幅談及乘船行經(jīng)日本時同胞無一人上岸的故事。字里行間,無不體現(xiàn)著華僑的愛國之情。
廣府華僑在外辛苦打拼,不論漂泊多遠、離家多久,都牽掛著家鄉(xiāng)的親人。
因此,僑批不僅是一封信件、一張匯款憑證,還是僑鄉(xiāng)社會、國家歷史發(fā)展的真實縮影,蘊含著他們對家國故里的關愛和責任,于纖微之事顯忠義、于字里行間系家國的深情厚誼。
如1933年加拿大華僑李云養(yǎng)在寫給兒子李德昌的僑批中向家人報平安,讓其不用掛念;1946年菲律賓馬尼拉華僑余樂符寫給臺山妻子黃氏及子女的僑批,除問候家人生活情況外,特別提到請人帶銀幣五十元交予黃氏用于日常生活,信內(nèi)還附有一張香港昌興公司出具的“補題書”(匯款通知單),為余樂符給余炎宗匯款國幣十萬元。
雙城聯(lián)動以饗觀眾
廣州和江門同處粵港澳大灣區(qū),毗鄰港澳、華僑眾多,是全國著名的僑鄉(xiāng)。此次展覽由廣州華僑博物館首次與江門市博物館聯(lián)合推出,是雙方在活化文化歷史資源、探索更為縱深和廣闊合作空間路上的堅實一步。
開展當天,“我和祖國有個約會”——僑批中的家國情故事分享會同步舉行。
來自暨南大學教授黃超、江門市博物館館長高東輝以及僑批后人代表、通草畫繪制技藝傳承人顏康平圍繞僑批的歷史、僑批背后的故事、僑批的保護和活化等內(nèi)容進行了分享。
黃超以自家保存的僑批為例,分享了《僑批》一書的出版歷程;高東輝則分享了江門市博物館在僑批保護和活化利用方面的先進經(jīng)驗;來自華僑家庭的顏康平結(jié)合家族保留下來的僑批等歷史資料介紹家族四代人海外奮斗、參加抗戰(zhàn)和新中國建設的歷程,講述華僑心系家國的赤子之心。
這批珍貴的歷史資料均無償捐贈給了廣州華僑博物館。
此外,與展覽同步的“一紙僑批情 家國赤子心”《僑批》圖書分享會,將于8月21日下午在羊城書展主會場舉行,江門市博物館、廣州華僑博物館與僑批文化研究專家將與讀者解讀僑批中的歷史文化和海外華僑華人的家國赤子心。
知多D:
僑批怎么讀?批封有學問
僑批集中代表了中國數(shù)千年形成的書信形式和風格,僑批的信封也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從書寫的起筆稱謂、問候,到用語習慣和禮儀用詞;從代表吉祥的紅條封,到山水圖案的信封,都彰顯著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念、習俗文化、語言價值和審美意識。
一封僑批主要由信封和信組成,信封包含收(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寄帶僑匯的數(shù)額以及遞送過程中代辦機構(gòu)的印章等信息。百余年來,批封也由傳統(tǒng)的中式紅條封演變出山水封、西式信封和航空信封等多種類型。
除了批封形式變化外,批封上的印章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
隨著華僑寄信匯款業(yè)務量激增,僑批信局借助不斷發(fā)展的郵政和銀行網(wǎng)絡及技術進行專業(yè)分工,逐步建立自己的經(jīng)營網(wǎng)絡,并制作不同的印章作為不同的商業(yè)用途。
廣州作為國際郵件交換中心的地位,也在僑批印戳上得到了顯現(xiàn)。
關鍵詞:
質(zhì)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