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徒.為六卿之一.司徒是上古官名,相傳堯、舜時已經設置,主管教化民眾和行政事務。
2、夏、商、周時期,朝廷都設有司徒官,為六卿之一,稱為地官大司徒,職位相當于宰相。
(資料圖)
3、春秋時列國也多設有這個職位,有以官職命氏的,就成為司徒氏。
4、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
5、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
6、古文經學家則以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
7、秦不設三公。
8、西漢初承秦制。
9、從武帝時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稱為三公。
10、漢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
11、漢成帝時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12、 西漢末雖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
13、新莽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
14、東漢初仍設三公官,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
15、三公各自開府置官屬。
16、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17、漢光武帝雖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臺。
18、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迭專權。
19、外戚竇憲、梁冀等,都拜為大將軍,位在三公上。
20、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 。
21、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終止。
22、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
23、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
24、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
25、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yōu)崇之位”。
26、宋代以后,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并漸次演化成加官、贈官。
27、明、清同。
28、 我只知道這么多了。
相信通過司徒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
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