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八大菜系的中餐近來有了第九菜系:美式中餐。這當然是說笑,但美式中餐確有回流中國的意思。近日來,北京新開“竹子快餐”。在美食購物點評網(wǎng)上,這家小店評分4.1分(滿分5分),竟然有12道推薦菜,包括左宗棠雞、芝麻橘子雞、炸蟹角、幸運簽語餅等美式中餐招牌菜,還有新推出的核桃蝦、蒙古牛等。更加“正宗”的甜酸雞球、姜汁牛肉估計也在菜單上。
美式中餐是中國餐飲進入美國市場后,根據(jù)美國人的口味調(diào)整出來的東西。長期為中國人所不齒,為美國人所喜愛。據(jù)說有愛好中餐的美國人到中國旅游時,以為可以大吃“正宗左宗棠雞”、“正宗甜酸雞球”,結(jié)果遍尋不得,大失所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其實和中國人到歐美旅游的時候找不到炸豬排、羅宋湯、沙拉一個意思。炸豬排是德國南方、奧地利的傳統(tǒng)菜,但出了德國南方、奧地利,并不多見,更加常見的veal schnitzel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羅宋湯是白俄到中國以后改良出來的,和俄羅斯、東歐的borscht或者甜菜湯并不相同,而且borscht其實各地都不一樣,但羅宋湯倒是全中國都一樣。中國沙拉基于土豆沙拉,只是歐美沙拉里的一種,更常見的沙拉是現(xiàn)在戲稱“白人飯”的“兔子吃的”涼拌菜葉子、胡蘿卜或者不削皮的小土豆之類。而且歐美土豆沙拉里沒有多少添加料,中國沙拉里加的東西就多了。
民以食為天,吃飽了就開始琢磨味道了,這是人之天性。美國人不是天生愛吃中餐的,中餐美國化其實也不是從味道開始的,而是便宜!至今中餐飯店的平均價格還是低于同級美餐飯店。
中餐在美國流行的另一個原因是送餐,還通常是免費派送的。美國大學生沒有吃過中餐外賣的估計是少數(shù),中餐外賣也是上班族的家常便飯。美國猶太人更有圣誕夜吃中餐的奇特風俗,因為圣誕夜洋人飯店關(guān)門,而猶太人不過圣誕節(jié),不想自己開火做飯,就只有吃中餐了。
如今,中國留學生成為美式中餐愛好者的新軍。不是說他們的胃突然“不愛國”了,而是出國久了,“總把他鄉(xiāng)當故鄉(xiāng)”了。吃的不是味道,而是懷舊。
其實家鄉(xiāng)美食也是一樣:一半是味道,一半是懷舊。懷舊是身份認同的一部分,來的地方是身份的一部分,對人格塑造和人際圈子有不可磨滅的影響。難怪人都愛懷舊呢。
但對于大部分中國食客來說,美式中餐沒有懷舊價值,更多的是新奇。好奇主要來自美式中餐的惡名聲和美國電視劇。
美式中餐真那么難吃嗎?別對它太認真,其實也還好,至少不比肯德基、麥當勞難吃。美式中餐在中國是否流行得開,這要看造化了。但餐飲落戶后的本地化是不可避免的,粵菜入滬,京菜入湘,魯菜入港,都會本地化。西菜西點到中國已經(jīng)本地化了,多種滬式糕點就是西點中化的結(jié)果,后來滬點入港,現(xiàn)在回流大陸,成為港式糕點了。
太純正的地方菜品常常走不出去,口味、觀瞻都不能適應本地以外的人們。有的菜品本地人覺得“此味只應天上有”,外地人看著:什么一團烏七八糟莫名奇妙的東西,這能吃嘛!“走出去”后,改造了,回流了,大家都覺得入眼入味了,挺好。
上海菜最“純正”的可能是紅燒圈子,但現(xiàn)在人們心目里的“上海菜”實際上混入了很多淮揚、蘇浙、廣東的風味。不好嗎?哪有的事,絕對好;純正嗎?不純正。那又如何?純正是為了好吃,要是好吃而不純正,好吃絕對是首要的。
剛到加拿大的時候,洋人聽說我從上海來,興致勃勃地告訴我,他們最愛“上海面”(Shanghai noodle)。我聽了一頭霧水,不知道這是陽春面,還是什么面。結(jié)果是上海粗炒面。當年上海有這東西,但遠遠談不上代表上海街頭美食,記得要到雁蕩路“打鐵浜”才有,一般弄堂口攤頭更多的是“生煎饅頭”、鍋貼,小籠包也是只有城隍廟才有的?,F(xiàn)在上海粗炒面好像回流了,說不上多流行,提供的地方多了,依然說不上代表上海街頭美食。
出埠后改造回流并不罕見,港式粵菜就與“純正粵菜”有所不同,但現(xiàn)在成為“粵菜正宗”了,甚至回流廣東。
美式中餐會進入中餐主流嗎?現(xiàn)在看來,不看好。但作為一種新奇口味,沒什么不可以。沒有多大個事,不就多一種黑暗料理嘛。
關(guān)鍵詞:
質(zhì)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