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瓦爾第《四季》之“夏”的弦樂開場中,來自全國的近百位作家、評論家踏上百感交集的“文學旅程”。昨天,《收獲》創(chuàng)刊65周年慶典暨系列新書發(fā)布在上海舉行,見證三年“收獲文學榜”的頒出,吸引超百萬人次觀看直播。作家們在臺上真誠、詼諧的對話,打開了嚴肅文學的B面,也令人一窺不輟筆耕背后的敬畏心、好勝心與進取心。
在評論界看來,在讀者審美力水漲船高的當下,僅僅依賴匠氣生產的小說將黯然失色;當文學的“行動力”日益增強,行走于大地,貼近現實、敬畏生活的真切書寫,才能更打動人心。
(資料圖片)
敬畏心:文學不一定高于現實
文學是否基于現實而高于現實?在作家余華看來,文學確實來源于生活,但無法高于現實,因為現實遠遠比文學寬廣豐富,文學只能摘取一小部分而已。
莫言認為,每位寫作者不可避免地會把個人經驗、經歷、生活直接或間接地寫到小說里,因此小說里所有人物身上都有“我”。作家要善于處理現實與藝術加工的關系?!皩懽鲿r是一個人,放下筆是另一個人,生活與寫作要辯證看待。每部作品的人物,既是我又不是我,既寫我又寫他人?!?/p>
因而,創(chuàng)作者需懷著敬畏心真正融入生活,到一線捕捉細節(jié),發(fā)掘美好的感情。登上2020年收獲文學榜中篇小說榜的索南才讓是個地道的牧民,他的獲獎作品《荒原上》聚焦粗糲荒原上的六位滅鼠隊員,他們各有生命來處,亦各有隱秘內心,毅然維護著個體尊嚴,使那些黯淡的生命發(fā)光。在慶典現場,他笑言,自己沒有因為牧羊而放棄寫小說,也沒有因為寫小說而放棄他的草原。獲獎是讓他高興了很多天的事情,稿費會用來買喂牛羊的飼料。
好勝心:惺惺相惜也暗自“較勁”
這是一次溫馨的老友聚會,也是一次躍動的實力集結——余華、蘇童、畢飛宇、金宇澄、孫甘露、東西、葉兆言、林白、尹學蕓、路內、張楚、魏微、艾偉、鐘求是、林那北、田耳、陳福民、王堯、馬伯庸、哲貴、石一楓、弋舟、孫頻、周嘉寧、董夏青青、索南才讓、葛亮、王占黑、黃立宇、林棹、三三、葉昕昀、丁顏、武茳虹等優(yōu)秀創(chuàng)作力量齊聚一堂。
文壇老將與銳意新秀同臺競技,他們既惺惺相惜也暗自“較勁”,好勝心的背后是對創(chuàng)作的精益求精。
一個有趣的“名場面”,是莫言為登上收獲文學榜長篇小說榜的《文城》作者余華頒獎的“互懟”。兩人在魯迅文學院學習時是室友,主持人用莫言作品名字《三十年前的一場長跑比賽》形容這對老友的關系。結果,莫言放“狠話”——“余華根本不是我的對手,從來沒有形成威脅”,引起全場大笑。他說,除了當年在魯院,余華在旁邊寫東西,筆摩擦紙的聲音太響,影響到他的思路,有一點感受到威脅;畢業(yè)以后就各寫各的。
莫言開玩笑:“當年《收獲》被余華他們‘壟斷’,靠著我的堅持,終于在《收獲》發(fā)表作品。”余華插話:“那是有一段時間我們不寫了。”其實,莫言的作品比余華更早在《收獲》發(fā)表。1985年,莫言中篇小說《球狀閃電》首發(fā)。1987年,27歲余華在《收獲》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我沒有自己的名字》,他坦言:“我就是看了莫言的《球狀閃電》,暗暗發(fā)誓我也要上《收獲》?!?/p>
進取心:讓文學之美“破圈”
當天的慶典,也有凝重沉靜的時刻——在德沃夏克《F大調弦樂四重奏》的旋律里,現場文學人和讀者共同懷念本要來現場并朗誦作品《水果硬糖》的小說家、電影導演萬瑪才旦。
創(chuàng)辦于2016年的“收獲文學榜”,迄今已連續(xù)舉辦七屆,力圖將年度值得品讀關注的華語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呈現在公眾面前,體現當下創(chuàng)作的實績與探索。榜單分長篇小說榜、中篇小說榜、短篇小說榜與長篇非虛構榜,已成為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向標。多部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曾首發(fā)在《收獲》?;顒蝇F場,《收獲五年集(2018-2022)》《收獲文學榜2022中短篇小說》等系列新書發(fā)布。
終評委代表宗仁發(fā)、潘凱雄、徐坤、南帆、張新穎、張莉、王春林、何平、金理、吳玄、黃德海、李偉長等向近三屆上榜作家代表頒出榮譽?!吧硖幓ヂ?lián)網新媒介時代,傳統(tǒng)文學及刊物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爆F場播放的集錦視頻里,評論家劉大先談到,這種沖擊,更應化作讓文學之美“破圈”的進取心,盡可能擴大文學的影響力。
此次跨界融合舞臺演出、弦樂合奏、脫口秀等多種形式的慶典本身也是一次積極探索。榜單評審期間的花絮片段也引人深思,有些點評相當犀利:“如果沒有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神作,我寧愿投給新人”“他寫的這個巧合真的是非常糟糕”……評論家徐坤認為,堅持一定的標桿,正是為了堅守文學的審美力量。
作者:許旸
圖片攝影:薛松
編輯:王筱麗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質檢
推薦